科学巨匠 丰碑永驻——深切缅怀周光召同志
来源:中物院曙光视点     时间:2024/8/22 19:47:00     点击数:1219     [打印 ]

2024年8月17日晚,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同志与世长辞,永远离开了我们。

周光召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享誉世界的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曾长期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称中物院,原二机部九所、二机部九院)工作并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他曾是我院理论部著名的八大主任之一,是中物院干部职工心目中的赫赫有名的科学大家,是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他的逝世,不仅对中物院人来说失去了一位敬爱的前辈、师长、朋友,对整个科技界更是一个巨大损失。

谨以此文深切缅怀周光召同志光辉的一生。

周光召的爱国情怀——“如果国家需要,这是光荣的事情,我愿意放下自己的专业去从事国家需要的研究。”

1957年,时年27岁的周光召从北京大学被派往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从事高能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在苏联期间,周光召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对弱相互作用理论起了重大推动作用,获得了学界的高度评价,是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正当他的研究工作渐入佳境之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我国的核武器事业刚刚起步就陷入巨大的困境。获知消息后,周光召、吕敏等青年学者义愤填膺,主动请缨回国参与国家建设。正如上世纪五十年代克服重重阻碍回到祖国的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科学家那样,周光召也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兴亡紧紧联系在一起,甘愿为了祖国舍弃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他在牵头写给当时二机部领导的信中表示:“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科学家,我愿意放弃自己搞了多年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改行从事国家急需的工作,我们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

1961年5月,周光召回国后很快奉调到二机部九所从事原子弹研制工作。从此周光召隐姓埋名19年,将自己壮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核武器事业,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突破以及核武器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有人问周光召:“你本来是研究粒子物理的,在国际学术界有相当的地位,为什么要改行呢?”他这样回答:“如果国家需要,这是光荣的事情,我愿意放下自己的专业去从事国家需要的研究……光自己有名,国家不行,到头来还是没有用处。”

1979年,周光召离开九院后,先后在中科院、中国科协、全国人大等任职。无论身处何处,他始终以科技报国为己任,心系祖国科技事业发展并为之孜孜奋斗,是我国爱国科学家的典范。

周光召的“两弹”贡献——“一个民族要在精神上站立起来,必须要有自信,必须要有伟大的科学家和重大的发明来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和自信心。”

周光召在中物院期间主要负责理论研究和设计工作,他领导并参与了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二维流体力学、中子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具有实际价值的重要成果,为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奠定了基础。在原子弹攻关时期,当科研人员进行了核武器发展史上有名的“九次计算”,仍然无法确定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之时,初来九所的周光召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经过对计算过程的审核,巧妙地利用最大功原理论证了苏联专家所提供的关键数据有误,从而结束了长达几个月的争论和徘徊,扫清了理论设计的障碍,大大加速了我国自行研制原子弹的步伐。1963年,周光召与邓稼先共同编制完成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声东方巨响震惊世界,中国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打破了核垄断,奠定了大国地位的基础。

在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确定之后,邓稼先和周光召商定,理论部抽出三分之一的力量投入氢弹原理探索,获得了不少重要成果,为之后的氢弹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物理基础和计算工具。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理论部的工作重心迅速转移到突破氢弹原理,在彭桓武、邓稼先的领导下,由黄祖洽、周光召和于敏分别带领一路科技人员,兵分三路进行探索研究。当于敏率领团队在上海的“百日会战”中率先牵住氢弹原理的“牛鼻子”之后,周光召立即转换研究方向,与邓稼先、于敏等一起集中力量反复讨论验算,进一步完善了氢弹理论设计方案。1966年底,氢弹原理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我国用了世界有核国家中最短的时间,创造了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

周光召曾说:“一个民族要在精神上站立起来,必须要有自信,必须要有伟大的科学家和重大的发明来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和自信心。”“两弹”的突破,在当时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人类文明史上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邓稼先、于敏、周光召等伟大科学家的英名与功绩,将永远与核武器事业融为一体,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

20世纪七十年代,周光召担任核武器理论研究所的所长,承担起核武器理论研究与设计的主要组织和领导工作。他团结带领全所科研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我国装备部队的第一代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及定型工作。

周光召对核武器事业的贡献不仅表现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上,还反映在他对核武器事业的深远谋划上。在完成第一代核武器的研制后,周光召清醒认识到,我国核武器还需进一步发展,要不断追赶国际先进水平。为此,他组织科研人员开展大规模的调研工作,追踪研究国际核武器发展状况和趋势,论证和规划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和重点,这些工作为后来中子弹突破和核武器小型化等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跨越打下了坚实基础。

由于在核武器发展中的卓越贡献,周光召获得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9月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面对纷至沓来的赞誉,周光召表示:“两弹有功人员远远不止几十位,为此抛心血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的,是一大批默默无闻的人。如果把制作原子弹比作撰写一篇惊心动魄的文章,这文章是工人、解放军战士、工程和科学技术人员不下十万人写出来的,而我只不过是十万分之一。”

周光召的科学素养——“一个有作为的科学家,不仅要重视理论,而且一定要重视实验。”

核武器是应用性较强的研究工作,但中国自主突破核武器原理,解决其中一系列的物理和技术问题,却有赖于对各基础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的钻研。作为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充分认识到核武器研制中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他曾将我国核武器原理快速突破的原因之一归功于国家抽调了一批在基础研究领域已有相当建树的高水平科学家在基础理论方面的探索和推动。在核武器研制事业初期,周光召与邓稼先带头开展相关基础理论学习,带领一批刚出校门的青年科研人员边学边干,逐步深入到相关理论研究中去。周光召凭借在数理方面深厚的基本功,很快能够掌握新的领域,并给青年科研人员授课,编写讲义。周光召讲课不用讲稿,在黑板上推导公式,使大家能沿着他的思路走,物理概念讲得很清楚,使人能很快抓住要点。扎实的理论研究,提升了整个研究团队的科学素养,为后来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与物理设计工作的高水平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周光召不仅重视基础研究,还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当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即将完成之时,周光召立即抽调技术骨干组建“理论联系实际专门小组”,以推动理论与设计、实验、生产等工作的密切结合,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周光召说:“一个有作为的科学家,不仅要重视理论,而且一定要重视实验,要抓住理论与实验结果不一致的地方,发现理论或实验的不足,寻求新的突破。”因此,在核武器研制过程中,每当实验结果与理论不一致时,周光召所带领的科研人员便会既思考理论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又仔细推敲实验数据真伪和精度,努力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随着一个又一个疑团的解开,越来越多的物理规律就被科研人员清晰地探明和理解。

周光召的科学精神——“学术民主、自由讨论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周光召大力提倡集体攻关,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经常组织召开学术“鸣放会”,在会上让大家畅所欲言,不断进行学术思想交流和碰撞,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005年,周光召应邀回九所作学术报告,在回忆起两弹突破时期的学术氛围时,他特别提到,“学术民主、自由讨论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没有科学民主的精神追求,我们的原子弹与氢弹不会如此迅速地突破;没有自由争鸣的风气涵养,新中国自己的核武器人才队伍不会如此迅速地成长。”

2003年,周光召院士在中物院成立45周年大会上致词周光召重视学术风气的培养,早在原子弹攻关时期,周光召便和邓稼先一道,身体力行,对理论部科研人员进行了“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工作严谨、态度严肃、要求严格、措施严密”的“三老四严”作风教育。时至今日,这种严的要求始终贯穿于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各个方面,影响了一代代核武器科研人员。周光召重视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除了为青年科研人员授课、编写讲义外,他还强调要在干中学、学中干,为年轻人压担子,把大课题拆分成几个小课题,提出分别要解决的问题,分派给不同人员承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青年科研人员能力。此外,周光召主张青年科研人员要加强学术交流,在核武器领域国际交流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为青年科研人员努力争取参加国际交流的机会。这些年轻人后来都成长为各自专业领域的领军人才,多人当选为院士。

周光召为人谦和,平易近人,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受到广大干部职工的爱戴。就像称呼邓稼先为“老邓”、称呼于敏为“老于”一样,在中物院期间熟悉的人也都亲切地喊他“老周”,视他为朋友、兄弟、并肩作战的伙伴。离开中物院后,周光召仍然关心关注着中物院的发展,始终饱含着对核武器事业的深厚感情。他给九所全体职工写过一封信,信中深情地回忆到:“永远铭记在心的是九所的群众,怎能忘记和他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那办公室内对方案的热烈争论,那计算机房夜战后迎来的黎明的太阳,那草原上炸药爆轰后铀花的飞溅,那戈壁滩上把装置送上飞机后焦虑的期待……和他们在一起,使我产生希望、信心和力量,使我变得更加纯洁和高尚……我的心将永远和他们在一起。”后来,他多次应邀回中物院作报告、参加战略研讨,并在多个领域为中物院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为核武器事业持续贡献着智慧和力量。在中物院人心中,他似乎从未真正离开过。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60多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邓稼先、周光召等“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始终怀着对党和国家的无比忠诚,肩负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精深的科学造诣、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懈的探索精神,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正在波澜壮阔地展开。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中物院使命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中物院全体干部职工将以周光召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坚定践行“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的庄严承诺,履行好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拼搏实干、开拓创新、奋发进取,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
  • -